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起名自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起名自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什么意思?
中国书法者最追求入古,一般都是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高超,更有文人气韵,是艺术化的书法。
“书不入晋终是野”这句话说的是,学书法的人如果不从魏晋入手或是没有关注魏晋的书法书风,就算用再多的功夫,再好的成绩,终归不是正途,也只能算是野路子。
如果一个学书法的人,从来没有溯及到魏晋,那么,无论你自视水平有多高,在书法家的眼里,你学的都是些野路子,故“书不入晋终是野”。
不请自来,胡诌两句。
“书不入晋终是野”好像是出自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之语,因为车上,不查度娘了。记忆模糊了,应该说,“书不宗晋终是野”更合适些。这句话意思是:“书法若不尊崇魏晋之风,最终成不了大家,都会归于旁门野路”。换句话说就是学习书法,如果不效法魏晋之道,即不能提高自己书法的品味。
其实,我觉得,此话很有道理,但也不可拘泥过甚,学习时以魏晋为宗,但得有创新,过于效古不会独成一家的。
书不入晋终是野,是指出了书法如果不按照汉末创立、魏晋时成熟的笔法来书写,写来写去始终只是停留在实用写字层面,即摆布字形野道,无法提升为书,成为一种供人观赏的天人合一的书法。
什么是入晋之法?
运腕、中锋、提按、入木、变化、出神就是晋法。
为什么入晋之法以运腕为首?
这是从东晋书圣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书法摹本和刻帖中总结出来的王羲之神奇笔法。
只要仔细而非马虎地观察研究王羲之代表作神龙本《兰亭序》,就会突然发现王羲之书法中的笔势和笔锋的圆弧形动态十分明显,其他杰作如《丧乱》等帖同样如此。为什么会这样?运腕写出来的,决非转指和挥肘写得出来。
请看看附图吧,悟性高的人一定会有大收获:
这话有人说是孙过庭说的,有人说是米芾说的,有人说是王铎说的:
我的理解,书法到魏晋,已经具备了书法的所有本质特征,后人对于这些本质特征,只能遵循发挥,并在此范围之内创新,否则根基浅薄,自以为是,甚至写出来的不及格——尽管自己得意洋洋,以为超越古人。
换句话说,魏晋书法是原创,后代都是模仿学习以达标,最多在晋朝法度的约束下发挥个性而不是像现在一些丑书一样推倒重来。书法已经成型,太丰富太深厚,模仿学习比推倒重来更难。
另外,现在很多人认识到,与魏晋书法人物相比,现代人读书太少,功利心又太重。
魏晋是什么时代?是文青的天下。
曹家三父子、王谢家族,恐怕苏轼三父子也略逊一筹。
这是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贵族。
这是些以写诗饮酒为游戏的文***风流的人们。
现在成万上亿的人想以书法弄两个钱,想以书法谋生,和魏晋风流实在相隔遥远,写出的字透露出来的精神气息实在天地悬殊。
所以,名人书法、文人书法,无论如何,精神气质透露出高贵,像现在莫言、贾平凹等等的字,更具备书法的特征。
中国书法最追求入古,这个古一般就是指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古以来都说:书不入魏晋,终成野道,著名的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里也这样说过,表达了对于魏晋书法的无限崇拜。
为什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魏晋时期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大变革时期,首先是汉代的隶书退出了历史舞台,形成了行书、今草和楷书三种书体,这个过程叫做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从此书法从古文字进入今文字时代。
王羲之是这三种书体的集大成者。
2、文人的介入
魏晋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展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文人,这些文人把书法作为自己表情达意、书法情感的工具,书法经过文人的艺术化的处理,它本省的艺术性也不断的增强,书法艺术开始自觉化。
这个时候的书法,无论在技法、结构、气韵上,后人都无法企及,因为完成书法艺术化的这些文人,在技法和文化素养上就要高于后人,都是大师级的创始人。
3、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文人的学风、性格以及当时的哲学也有很大关系。
但最关键的,还是这些文人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了书法的创作中,是传统的书写具有了生命力,这是一个创举。
魏晋时期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上的高超,更是文人气韵、书写情感以及书写形式的创新和超越,是艺术化的书法,是书法的正道,所以才说,是不入魏晋,终成野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起名自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起名自远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